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自2月16日起,浙江大学材料系赴杭州西泠印社团队参观了坐落在西湖湖畔的西泠印社,在走访了金石博物馆采访相关领导以及深入中国印学博物馆调研之后,我们对金石篆刻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得到了很多的调研信息。
2月16日,开启了实际考察的第一天。印社范围内各类建筑数量不少,但由于印社总体构思精巧,尺度合理,给人以一种亲切可人的感觉。竹阁、柏堂、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四照阁、观乐楼等俱依山辟建,掩映在绿树丛中,又以金莲池、印泉、闲泉、石坊、华严经塔、阿弥陀经幢、石交亭、剔藓亭、小龙泓洞等点缀其间,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众多的匾联、门额、碑刻、摩崖、造像、壁龛,让人目不暇接,于山水园林中又透出浓重的金石之气。沿途布满石碑、碎石、木碑上的镌刻印记,甚至保存有浙江最早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之后,我们走进了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西泠印社研究室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金石篆刻至今仍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具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是篆刻家也需要在绘画书法上有一番造诣,更需要对书画作品有着独到的鉴赏能力,篆刻与书画息息相关无法割裂开来。之后我们参观了西泠印社办公室楼下一层的镌刻以及书画作品展,欣赏到了近年来的优秀作品。
2月17日,我们重新来到了印社。这一天天气转阴,我们选择了与之前所不同的另一条上山路径。走过鸿雪径沿东侧行走眼前豁然开朗,我们才发现印社东侧更是别有洞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学的发展更是与文字的发展息息相关,从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印学也见证了文字的演化过程。印章的材料也从青铜发展到玉石,之后也有象牙、桃核等材料,在二楼展览的印章更像是一场玉石鉴赏会,印章也从个人身份象征上升到了艺术文化水平,镌刻的作品开始延伸到诗句、名号等上面。在博物馆中,有一些字画上面的诗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文字非常罕见,于是大家都开始分析猜测起来。其中便有杜甫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著名的诗句,被大家所认了出来。随后,我们了解了中国印石产地分布概括,了解了每种印石的分布情况,像滑石对章,就产自山东,金纹绿印章,产自湖南。根据材质不同,印章的视觉效果也各异,有鸡血石、冻石等等,从深血色到翡翠绿,从高透明度到纹理浑浊,我们意识到中华篆刻文化,在印章上都如此有讲究。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地方是还朴精庐, 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其前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此联曾挂于遁,为吴昌硕先生七十二岁时题写。精庐地处印社西端,西湖苏堤眺于眼前,其下为鉴亭,现为印学博物馆组成部分。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精庐里春意盎然,自然之风扑面而来,正是最佳赏景之所。
西泠印社之行就此结束,我们对于金石篆刻的了解也更上了一层楼。由衷希望我们能为金石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让更多人欣赏到篆刻之美,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再次发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