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我们都是传承人――专访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审核:lwp终审:发布时间:2016-08-17浏览次数:3568

浅黄色T恤,深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即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初见王智老师,一袭简单朴素的装束和落落大方的举止从一开始就给人亲切的感觉。“让你们久等了,来坐,坐。”我们的采访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的资料太丰富了,想一点一点把他整理好就需要不断地调查。”王智老师介绍道,“比如说你调查七夕的民俗活动,去年调查过一次,今年的七夕又快要到了,那么为了更新你的资料,就需要每年都有人去专门实地调查。”
 
“但是真正热爱它,愿意去跑的人真的很少。”
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事实上关于我们最近提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资料的收集需要很多的人去做,另外收集来的资料十分复杂,还需要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去筛选甄别。大家都知道很多老艺人常说的一些顺口溜啊,术语啊,没有一些专业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咱们做非遗保护的也有很多组织,这些部门总的来说是政府领导的,但是个体上来讲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比较难。政府、组织和民众在意识上也很难达成一致,有时候对一个东西,大家保护的方针都有些偏差,难免带来问题。”王智老师反复强调非遗保护是全民的事,只有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对非遗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真正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走近民间艺人的生活去考察他们的现状,体会他们的诉求,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就拿皮影的例子说。过去我们的皮影都是手工制作,现在都是机器生产,这算是保护得好吗?我认为不是的。另外皮影过去都是要演出的,但是现在你在街上根本看不到皮影演出。演皮影戏的艺人都要活不下去了,刻皮影的人也一样,反倒是用机器刻皮影的人活得很好。那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保护状态。”
王智老师说,对于非遗保护,全国各地的方针都各不相同,处于摸索阶段。但他认为非遗的保护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人民群众。“非遗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它来自生活,自然也要返还于生活。一定要走近群众,走群众路线,非遗才能搞好。”
同时作为艺人自身来讲,不愿意改变古老的习俗和做法,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做楮皮纸的艺人们,就算在现在这个工业化社会,他们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法,只是纸浆原料上有所改进。但是手工纸的需求量不大,它的传承也存在着问题。”
“对于手工艺来讲,赚钱当然是最简单直接的保护方式。国家给你一点保护资金,希望你把这个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做得更好更地道。但是现在有很多产业化的倾向,我觉得这样不对。做成产业化就变成是机器生产了,那就不再是手工艺了。我们希望的是这种手艺,这种精神能够传下来,而不是仅仅是这种东西能传下来。就像是模板年画,现在很多艺人是做好模板时候直接印刷了,就供给收藏家了,张贴的民俗却消失了。我们是想通过模板年画了解古代人们的信仰,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很大,不仅仅是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见证历史,而且比物质的东西更有价值。“比如在博物馆里放着的瓷器碎片,你说他有什么价值呢?通过它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们掌握的瓷器制造技术,他们的审美、礼制等等。那么比如我们的耀州窑,它就是从几千年前传下来的,当时人们是怎么做瓷器的,现在的人们也是怎么做的。它就能跟单纯的文物相互补充。你通过文物看不到的东西,通过我烧制瓷器的技艺、过程,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
王智老师还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一路走过来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房子,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说的都是一样的话,穿的都是一样的T恤衫,那就没有文化多样性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爱去苗寨,爱去贵州、云南,因为这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方式跟我们不同,这是它吸引我们的原因。如果全世界都同一化了,那这个世界就没有意思了。各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反映了人类的生活,人类因地制宜的智慧。保护我们的非遗,也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维护我们的民族特性。”
王智老师最后总结说,非遗的保护,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每一个人要都热爱甚至是敬畏自己的文化,都要学习自己的文化。同时各项非遗的保护是相互关联的,仅仅保护这一项不行,只保护那一项也不行,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比如说保护戏曲文化,只有中国人爱看自己的戏了,那作为戏曲创作人才会去创作戏曲,这种文化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