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实践活动中深入西部、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积极践行“感恩•服务• 担当“的公益理念,来自浙江大学的十名成员自发组成社会实践队伍,奔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往丝路花城——伊宁,围绕“天山水文化”的主题,以伊犁河所孕育的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及水资源的保护为主线,开展了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与公益宣传活动。实践团队依次走访伊犁州的旅游局与环保局,三度前往伊犁河,领略伊犁河两岸风光,观赏喀赞其特色民居,前往海景公园切身感受新疆独特的婚礼风情。
民族风情·西域画卷
“一个小城,一种生活情趣,一段动人的历史”,王蒙先生曾这样评价喀赞其。来到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湿地,体验新疆人民的生活方式,领略新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直是实践团队成员们最为期待的。“走进喀赞其,悠闲地哈迪克穿行在小巷里,街道旁的风景美不胜收,百年以上的民居比比皆是,各种建筑风格在这里汇聚,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在这里,每一条街道风情各异,每一座屋房的临街门楼的造型各不相同,每一户人家都将自己的家粉刷得花花绿绿,令实践团队的成员赞叹此间的居民们的生活情趣。
接着,实践小组员们前往海景公园。临近傍晚,三对维吾尔族的新人依次步入我们的视野。新人挟亲朋沿着长长的梯道缓步走下,在现场几乎所有人欢呼声、祝福声中,他们到达公园正中央的广场上。随后,三方举行婚礼的家族各自聚成一个圈,在音乐声中,有人在圈内开始跳起维吾尔族的舞蹈,众人打着拍子,一起庆祝,和乐融融,大家用自己的热情为新人们带来爱情中最美妙的那一刻。队员们了解到新疆的婚礼习俗与内地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婚礼不会特意挑选良辰吉日,准备好了就会开办,而且一定全家族的人一起庆祝好几天,尤其是婚庆队伍一定绕城一周,早些时候会去伊犁河两岸,停留许久,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伊犁河大桥下,伊犁河水奔流不息,气势雄壮。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伊犁河大桥来到,吃着颇具特色的酸奶疙瘩,看着各民族的家庭在伊犁河边享受着灿烂的夕照,漫步在河边,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时光,享受着水给生活带来的秀美与灵气。
饮水思源·不忘反哺
然而,实践团队在探访伊犁河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文明的行为,发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在河边的栈桥旁,可以看见各种垃圾,有的游客竟然直接将矿泉水瓶扔到伊犁河中。或许这仅仅是个别的行为,或许伊犁河不至于因为个别的行为而受到严重的污染,或许这些行为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实践团队认识到应当凭自己的努力做一次环保意识宣传,这是正当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的力所能及的事,实践团队希望能够以我们的行动来触动更多的人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为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资源保护的事业。
次日,实践团队收集各种资料,充分了解伊犁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与伊犁河湿地的环境保护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调查问题,努力与当地旅游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希望获得更为细致权威的信息。经过联系预约后,实践团队依次走访了伊犁州的旅游局与环保局,有幸访问到了伊宁市旅游局宣传科科长、伊犁州旅游局及环保局局长,获取了足够的资料,对当地旅游文化与环境现状有了更多的认知,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能够为水资源的保护事业作出哪些力所能及之事。
切实行动·呼吁环保
在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后,实践团队开始着手准备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以向伊犁河两岸的居民和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不乱扔杂物为公益活动目的。实践团队通过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并在结束之后及时回收宣传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宣传单融合了环保局提供的环保法律与政策知识,结合了具体的环保行为习惯调查问题,并附上了实践团队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份环保倡议书。
最后实践团队在伊犁河大桥下开展了最后的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尽管天气阴郁,雨幕涟涟,队员们由于充分的准备工作,仍旧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实践团队在伊犁河畔设立公益服务宣传站点,拉横幅、发传单、访路人,耐心为游客民众讲解伊犁河的起源、现状以及保护措施,并普及环保知识,呼吁大家保护水资源。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在花城伊宁的调研学习已经结束,新疆水文化的宣传仍在继续。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此次的伊宁行中,充分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友好,领略花城的秀美风光,体验伊犁河水滋润下的独特文化。“不来新疆不知中国有多大,不来伊犁不知新疆有多美”,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将最真实的新疆深深印在自己脑中,回到内地,回到学校,队员们将继续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天山绝美的水文化、热情似火的新疆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加真实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