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入山城,土家风情溢渝川-记浙江大学赴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区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审核:lwp终审:发布时间:2016-07-28浏览次数:65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2016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响应浙江大学校团委”青春公益·美丽中国”主题,来自bwin必赢的团队一行7人,以寻踪”一带一路”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自治区,自7月20日起,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间,在石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在进行查阅文献和发放问卷等传统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寻访了石柱县文化委非遗办公室主任谭世祥老师和当地”吊脚楼”、”土家婚俗”、”玩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听他们一一讲述自己与非遗背后的故事,这不仅让我们有幸亲眼看到了当地相关民俗建筑和表演,也让我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楼吊千秋事,人传万古工
刘成柏先生是石柱县目前仅剩的两位吊脚楼制造工艺传承人之一,他为我们介绍了作为土家族文化象征的”吊脚楼”的具体制造流程和其工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他也对吊脚楼的现状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担忧,比起费时费力,维护困难的传统吊脚楼建筑,现代化钢筋水泥构造的房子更为大众所能接受,传承人们仅凭这门手艺尚无法维持日常生计,因此仍需依靠其他职业为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艺的传承。不过,与此同时,他也肯定了政府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除日常补贴外,政府也会出面安排下一代传承人的筛选从而避免了文化的流失,这充分体现了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是值得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各地进行推广学习的。
 
 
�调响婚嫁,号子满土家
相比于声名远播的吊脚楼,土家婚俗更近乎于土生土长,根植于每一户土家族人生活的传统风俗,没有外界的浮躁喧嚣,原汁原味的方言伴着民乐很难让人心生他念。秦文洲老先生是一名退休老教授,也是土家婚俗这项非遗现在的传承人,其参与创作的”轿夫号子”情景剧以哭嫁为主体,融合了”土家婚俗”,”�儿调”,”斗�”和”断头锣鼓”等多项民间技艺,可谓是传统民俗创新的典范。不同于吊脚楼因其自身属性难以外传推广,轿夫号子现以先后登上了央视、ABC等大众舞台。虽然因为其演奏乐器较为单调、复杂在年轻一代中较难传承,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寄希望于互联网+时代非遗能绽放的新火花。
 
 
惜人牛之情,爱玩舞之意
我们寻访的最后一位传承人是余长英女士,眼前这位已近花甲的老人用整整一下午的时光向我们讲述了二十年来她与”玩牛”—一种流传于石柱民间的传统舞蹈,的点点滴滴。将牛的日常习性一一记录并改编为舞蹈融入到玩牛之中便是她的日常工作,从牛的制作到玩牛技艺的传承,她几乎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源于民众,惠于民众可谓是其最大的特色,玩牛的表演者都是石柱当地的民众,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亦不失为上上之策,二者相辅相成既可以保证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帮助部分当地民众走出经济困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短短的5天实践之旅至此已经正式地画上了句号,确乎,我们的所见所闻也许可能只是当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冰山一角,而且其所存在的问题仍不能忽视,但是我们在此间收获的地方经验却也来得实在,无论是政府的保护与支持,民间组织的重视与推广,还是其自身形式的创新,都有可以借鉴之处。未来,我们也期待将这些优势经验可以用于更多非遗的传承之中。
文/柳梦婷
图/岳奕阳